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遠距離的量子態傳輸方面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實驗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于4月2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遠距離量子態傳輸(QST)通??梢岳昧孔与[形傳態來實現,是構建量子通信網絡的重要實現途徑之一,也是實現多種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必要元素。通過遠距離量子糾纏分發的輔助,量子態可通過測量然后再重構的方式完成遠距離的傳輸,傳輸距離在理論上可以是無窮遠。但在實現中,量子糾纏分發的距離和品質會受到信道損耗、消相干等因素的影響,如何不斷突破傳輸距離的限制,一直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目標之一。
利用星載糾纏源向遙遠的兩地先進行糾纏分發,再進行量子態的制備與重構,是實現遠距離量子態傳輸的最可能路徑之一。然而,由于大氣湍流的影響,光子在大氣信道中傳播后,實現基于量子干涉的量子態測量是非常困難的。在以往的實驗中,量子態傳輸的制備方都是量子糾纏源的擁有者,無法真正意義上由第三方提供糾纏來實現先分發后傳態的量子態傳輸。2016年,隨著“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成功發射,研究團隊首先實現了千公里的雙站糾纏分發,“墨子號”平臺為量子通信實驗提供了寶貴的糾纏分發資源。
為了克服遠距離湍流大氣傳輸后的量子光干涉難題,實驗團隊利用光學一體化粘接技術實現了具有超高穩定性的光干涉儀,無需主動閉環即可長期穩定。利用該技術突破,結合基于雙光子路徑-偏振混合糾纏態的量子隱形傳態方案,在云南麗江站和德令哈地面站之間完成了遠程量子態的傳輸驗證。實驗中對六種典型的量子態進行了驗證,傳送保真度均超越了經典極限。千公里的距離為目前地表量子態傳輸的新紀錄。該工作為未來構建全球化的量子信息處理網絡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科大博士后李波和副研究員曹原是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安徽省、上海市等的支持。
千公里量子態傳輸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