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豕齒獸(Hyopsodus)屬于古有蹄類中的“踝節類”,曾被認為和偶蹄類的起源有關,或與非洲獸類或南美有蹄類有較近的關系。豕齒獸主要分布在北美早始新世到晚始新世的地層中,個體較小,目前已有18個有效種,且材料豐富、標本數量大,種一級的分類繁雜,被稱為“分類學者的夢魘”。歐洲和亞洲的豕齒獸材料較少,亞洲僅有早-中始新世Hyopsodus的4個種和Asiohyopsodus confuciusi,歐洲僅有早始新世的2個種。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內蒙古二連盆地首次發現兩件約4800萬年前的豕齒獸(Hyopsodus)化石。新標本為兩件不完整的下頜,分別采自內蒙古二連盆地呼和勃爾和地區阿山頭組中部和下部,前者定為阿山頭豕齒獸新種Hyopsodus arshantensis sp. nov.,后者定為豕齒獸未定種Hyopsodus sp.。與北美不同哺乳動物分期豕齒獸的進行比較發現,新種的特征介于Wasatchian和Uintan期豕齒獸的特征之間,可以和Bridgerian期豕齒獸的演化階段相對比;從較大的體型來看,和Bridgerian晚期的Hyopsodus最為接近。結合阿山頭組上部地層所產的哺乳動物化石以及和北美相關類群的對比研究表明,阿山頭組中部可以和北美Bridgerian晚期對比,上部可能包含相當于北美Bridgerian/Uintan界線的層位;阿山頭組上部和中、下部層位在哺乳動物群組成上的差異,預示著亞洲哺乳動物分期的阿山頭期存在進一步劃分的可能,或需要重新定義阿山頭期和伊爾丁曼哈期的界線。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波蘭古生物學報》(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支持。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研人員參與該研究。
圖1.A、阿山頭豕齒獸Hyopsodus arshantensis sp. nov.右下頜具m1-2;B、豕齒獸未定種Hyopsodus sp.左下頜具m2
圖2.豕齒獸Hyopsodus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地史分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